Post

从马克思的角度谈谈‘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

从马克思的角度谈谈‘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圣经·旧约·传道书》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英国经历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但早在繁荣顶峰时,马克思就警告:“在繁荣的晴空中出现了浓重的乌云”。他在1853年就根据英国工业扩张过快的迹象,预见到新的工业危机即将到来。很快,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就爆发了第一次全面经济危机。金融恐慌从美国传到欧洲,英国也受到了重创。

主流解释将当时的恐慌归咎于美国银行倒闭和投机过度,《泰晤士报》最初也认为英国经济本身很“健康”,只是出口市场出了问题。而马克思的分析则直指本质:英国国内生产早已“高度紧张”,主要依赖外部市场消化过剩产能,一旦外需缩小,“必然要发生普遍危机”。他反对将危机归罪于投机过度,指出不能把少数人的冒险行为当作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解释就像把发烧当作疾病的原因一样荒谬,颠倒了因果关系。事实证明,英国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正是因为此前几年产能的扩张远远超过了市场的消化能力。金融泡沫破裂时,隐藏的生产过剩问题全面暴露,进而引发了经济大崩溃。

无独有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表面上其源自于美国的次级房贷泡沫破裂和金融体系的崩溃,但如果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其深层原因仍可以追溯到生产过剩(或资本过度积累)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20世纪末以来,新自由主义政策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普通劳动者收入停滞甚至下降。为了弥补消费不足,发达国家鼓励信贷消费,出现了借贷支撑的消费过度现象:美国居民通过次贷借款购买住房和消费品,表面上制造出繁荣景象,但实质上这是透支未来需求。

正如学者指出的,当代金融资本设计各种衍生工具“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其本质是用债务人为扩大需求。这种模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力扩张与大众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结果,一旦债务链条断裂(房价下跌、贷款违约增多),虚假繁荣就会破灭,危机迅即爆发。2008年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引发,但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大批工厂停产、产能过剩问题浮出水面,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崩溃并非独立于生产领域的偶然灾难。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在货币市场上表现为信用危机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本身失常的表现”。换言之,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在于生产领域的不平衡:资本积累推动现实交易“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种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扩张“归根结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2008年的事实再次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资本主义“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周期性重现危机”,而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矛盾所导致的相对过剩危机,也印证了此判断。

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

那么,什么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内在矛盾呢?

从马克思的角度看,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只是一个导火索,它只是将危机的根源暴露了出来。政府通过借贷进行投资建设,企业通过借贷盲目扩张,消费者则通过借贷投资房地产,制造了虚假的繁荣,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在透支未来的需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明确指出:“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而资本主义生产却无视大众消费能力的局限,“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精炼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核心:大众消费能力不足(即有效需求有限)与生产无限扩张之间的矛盾。据此,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危机归结为同一根源,即贫困化的大众无法买回他们所生产的商品,导致实现剩余价值遇到困难,最终酿成危机。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 by the author.

© Yuan Wang. All rights reserved.